原始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曾发生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南传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现代中国南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参见傣族佛教。
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亦称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完整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回鹘佛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根据吐鲁番、哈密等地发现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题跋,该文献是由吐火罗语翻译过来的。由吐鲁番出土文书推断,除了印度诸语(首先是梵语,还有犍陀罗俗语,印度贵霜皇朝时代梵语势力范围曾覆盖此地)之外,塞语和粟特语在回鹘西徙以前也都曾对塔里木盆地佛教的流传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粟特人一样,吐火罗僧侣接过印度高僧传来的接力棒,把佛教进一步传给东方的突厥人。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他们对古突厥、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
汉传八宗
禅宗
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于少室山阴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义帝为佛陀禅师修建,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历代屡次重修。禅宗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题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匡救寺,位于河北成安县,禅宗二祖慧可说法之处,相传达摩曾在此为二祖说法。
山谷寺,又称乾元寺、三祖寺。位于二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寺庙有僧璨大师塔。
真觉寺,又称东山寺,位于湖北黄梅东北二单的冯茂山上。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于此。
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供于六祖殿内。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修习方法,禅宗以“禅”概括佛教的修行实践,“静虑”。禅原本是佛教普遍奉行的一种故而得名。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
天台宗
祖庭——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 [22]
三论宗
祖庭——陕西西安户县草堂寺、江苏省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 [23]
法相宗
(慈恩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
华严宗
(贤首宗)祖庭——陕西西安长安区的华严寺
律宗
(南山宗)祖庭——陕西西安净业寺 [22]
密宗
(真言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
净土宗
(莲宗)祖庭——陕西西安的香积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 [24-25] 、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
佛藏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巴利语三大体系。这些大藏经又被翻译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满文等。其主要内容涉及佛教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诗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
中国文化
建筑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文学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绘画和音乐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26]
随顺国王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1975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语言和文字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26]
2019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阳 历 / 农 历 佛教节日名称
1月6日(农历十二月初一) 净宗四祖法照法师圆寂日
1月13日(农历腊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八节) 佛图澄圆寂日
1月22日(农历腊月十七) 净宗十二祖彻悟法师圆寂日
1月23日(农历腊月十八) 太虚大师诞辰日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 文殊菩萨成道日
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监斋菩萨圣诞日
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六) 永明延寿大师圆寂日、施护三藏圆寂日
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 华严菩萨圣诞日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 弥勒菩萨圣诞日 春节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六) 定光佛圣诞、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大师圆寂日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九) 帝释天尊(玉皇大帝)圣诞日
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一) 真谛三藏法师圆寂日
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二) 净宗七祖省常法师圆寂日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七) 百丈怀海禅师圆寂日
2月25日(农历正月二十一) 净宗九祖藕益法师圆寂日
3月7日(农历二月初一) 马祖道一禅师圆寂日
3月8日(农历二月初二) 太虚大师圆寂日
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五) 玄奘法师圆寂日、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尊者圆寂
3月14日(农历二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日、道安法师圆寂日
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圣诞日
3月21日(农历二月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3月25日(农历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3月27日(农历二月二十一) 普贤菩萨圣诞日
4月1日(农历二月二十六) 净宗六祖永明法师圆寂日
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 布袋和尚坐化日
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二) 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
4月20日(农历三月十六) 准提菩萨圣诞日、二祖慧可大师圆寂日
5月8日(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圣诞日、慈航菩萨涅槃日
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圣诞日、道宣律师诞辰日
5月18日(农历四月十四) 净宗十一祖省庵法师圆寂日
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五) 佛吉祥日(卫塞节)
6月1日(农历四月二十八) 药王菩萨圣诞日
6月8日(农历五月初六) 鉴真法师圆寂日
6月10日(农历五月初八) 善慧菩萨圣诞日
6月12日(农历五月初十) 宣化上人圆寂纪念日
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三) 伽蓝菩萨圣诞日、禅宗七祖神会禅师圆寂日
7月5日(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尊天菩萨圣诞日
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 金栗如来圣诞日
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四) 明旸大和尚圆寂日
7月17日(农历六月十五) 不空三藏圆寂日
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7月23日(农历六月二十一) 唐代法相宗三祖智周大师圆寂日
7月24日(农历六月二十二) 天台宗二祖慧思尊者圆寂日
8月2日(农历七月初二) 净宗八祖莲池法师圆寂日
8月9日(农历七月初九) 净宗十祖截流法师圆寂日
8月13日(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盂兰盆节
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九) 净宗三祖承远法师圆寂日
8月21日(农历七月二十一) 普庵祖师圣诞日
8月22日(农历七月二十二) 唐代高僧圆测大师圆寂日、增福财神圣诞
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四) 龙树菩萨圣诞日、隋唐高僧法琳大师圆寂日
8月29日(农历七月二十九) 地藏王菩萨圣诞日、虚云和尚诞辰日
9月1日(农历八月初三)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圆寂日
9月4日(农历八月初六) 净宗初祖慧远法师圆寂日
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二) 圆瑛大师圆寂纪念日
9月13日(农历八月十五) 月光菩萨圣诞日 中秋节
9月14日(农历八月十六) 金刚智三藏纪念日
9月18日(农历八月二十) 鸠摩罗什圆寂日
9月20日(农历八月二十二) 燃灯古佛圣诞日
10月2日(农历九月初四) 弘一法师圆寂日、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圆寂日
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 摩利支天菩萨圣诞 重阳节
10月10日(农历九月十二) 虚云和尚往生日
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10月18日(农历九月二十) 弘一法师诞辰
10月27日(农历九月二十九) 药师佛圣诞日
10月30日(农历十月初三) 道宣律师往生、净宗五祖少康法师圆寂日
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五) 达摩祖师诞辰日
11月3日(农历十月初七) 善无畏三藏纪念日
11月7日(农历十月十一) 憨山德清大师圆寂日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二) 实叉难陀三藏圆寂日
11月11日(农历十月十五)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日
11月14日(农历十月十八) 阿底峡尊者圆寂日
11月16日(农历十月二十) 文殊菩萨出家日
11月19日(农历十月二十三)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圆寂日
11月21日(农历十月二十五) 悟道大和尚圆寂日
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 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圆寂日、孔子圣诞日
12月6日(农历十一月十一) 悟道大和尚诞辰日
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十三) 唐代高僧慈恩大师(窥基法师)圆寂纪念日
12月12日(农历十一月十七) 阿弥陀佛圣诞、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圆寂日
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九) 日光菩萨圣诞日
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四) 天台祖师智者大师圆寂日
值班总编辑:薛枫莉。编辑 薛文龙。